11月4日,51风流
运用脑机接口技术成功为一名老年男性患者完成侵犯功能区的脑深部血管外皮细胞瘤精准切除术,脑机接口临床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脑机中心”)已实现前沿技术从科研到临床的陆续转化,为三晋大地脑肿瘤精准治疗开辟了全新路径。

此次手术的患者因头痛伴右侧肢体麻木无力入院,经头颅MRI等检查发现巨大颅内肿瘤。脑深部血管外皮细胞瘤属于罕见病,但因其具有侵袭性生长的特点,精准定位病灶边界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此患者肿瘤位于大脑深部并侵犯运动和感觉功能区,与周围神经血管紧密缠绕,常规手术虽配备手术机器人、神经导航、术中电生理监测等高端技术,但仍难以实时反馈术中神经信号变化,手术风险较高。

术中,团队以高密度薄膜柔性电极阵列植入大脑核心功能区域,同时对患者进行任务测试。电极阵列实时捕捉肿瘤周围脑组织的自发神经电信号,通过滤波算法去除低频漂移和高频噪声,保留与功能相关的信号,利用分离技术从混合信号中,提取出对应特定功能(如运动、语言)的神经电活动特征。通过术前训练的机器学习模型,对处理后的信号进行实时解码,若检测到信号来自关键功能区(如运动区),系统会立即向医生反馈该区域的位置,提示“不可切除”。应用国产脑机接口智能探测系统,将大脑不可见的生物电活动,转化为可见的脑功能图谱,为医生提供微米级的实时神经导航。它解决了传统手术中无法精准区分病灶与功能区的痛点,核心依赖高保真信号采集、快速信号解码、实时反馈三大技术支柱。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被完整切除,患者未出现任何神经功能损伤并发症。
新技术的快速落地,彰显了山医大一院脑机中心“临床需求牵引、技术创新驱动”的建设理念。一个个临床难题的破解,得益于脑机中心的勇于创新和技术积淀。作为山西省首个脑机接口临床研究平台,中心的成立源于山西医科大学与清华大学医学院的深度战略合作。自2023年“清山”前沿医学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以来,学校坚持服务“国之所需”,持续拓宽国际视野,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临床转化等多领域深度合作,加快推动重大科学问题突破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已合作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80余篇,其中《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5篇,获批6项联合科研项目,取得两项发明专利,前沿医学协同创新中心走出了一条聚焦前沿、开放协同、融通创新、双向赋能的共赢之路。在此背景下,依托清华大学在脑机接口和神经调控领域的技术优势与山西医科大学丰富的临床资源,构建起脑机中心“医工交叉,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

应用突破只是起点。山医大一院脑机接口临床研究中心将以此次手术为基础,推动国产脑机接口技术在偏瘫、截瘫、昏迷、癫痫、帕金森病、老年痴呆、渐冻症、强迫症、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疾病诊疗中的拓展应用,参与并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制定符合区域疾病谱特点的诊疗规范。同时,中心将聚焦脑机接口核心技术的本土化创新,在高密度柔性电极材料、神经信号解码算法等领域开展攻关,打造脑机接口临床转化区域高地。
供稿:脑机接口临床研究中心 王明宇
制作:张文华
初审初校:郭庚
复审复校:温晓丽
终审终校:程红
发布:董希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