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医院管理工具在全国医疗机构的深入开展,10月29日—11月2日,第十三届全国医院管理工具大会暨第五届医疗质量与安全高峰论坛在湖州举办。会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指导,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主办,浙江省医院协会承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2204个圈组报名,其中1768个圈组分为十六个专场类别进行现场汇报比拼竞技。51风流
选送的4个参赛圈组全部获奖,分别是三级医院护理专场一等奖、课题研究型专场二等奖、HFMEA专场二等奖、QFD创新型品管圈专场三等奖。



肾脏内科“静畅圈”团队荣获三级医院护理专场一等奖。参赛案例“降低透析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聚焦血管通路护理难题。小组成员深入病房,倾听患者心声,精准把握需求,持续优化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流程,促使护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精细化,打造出一套更加科学、高效的护理工作模式。未来,肾脏内科护理团队将继续砥砺前行,探索创新,为血液透析患者健康筑牢防线,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肺圈”团队荣获课题研究型专场二等奖。参赛案例“基于HEARS管理模式的重症监护病房人文关怀体系构建与应用”精准聚焦ICU患者及家属对人文关怀的迫切需求,针对医务人员“重技术、轻人文”的行业痛点,在重症监护病房首创HEARS人文关怀模式,从家庭参与、环境优化、功能康复、人员培训、安全保障五维闭环发力,通过BOPPPS教学、个性化照护等创新举措,全方位推动人文关怀落地,以仁心守护重症患者生命,以暖意抚慰患者及家属心灵,为推动有温度的医疗护理事业发展注入更多力量。


精神卫生科“彩虹圈”团队荣获HFMEA专场二等奖,参赛案例“基于HFMEA的综合医院精神科青少年住院患者自伤/自杀风险分级管理模式构建”创新性引入前瞻性风险管理工具——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对青少年患者从入院评估、在院监护到出院指导的全流程进行了系统性解构与审视。通过组建多学科协作团队,精神卫生科、护理部、信息运维中心、安全保卫科协同作战,精准识别并深入分析了照护流程中诸多潜在的失效模式,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树工具,筛选出需优先干预的关键高危环节。此项目成功构建了一套标准化、结构化的风险分级管理模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了三大转变:一是从经验判断向量化评估转变,建立了更为精准的风险分级标准;二是从分散干预向分级干预转变,将环境安全、专项巡查、沟通流程与家属协作整合为一张紧密的防护网;三是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警转变,应用信息设备智慧大屏实时显示高风险患者名单,真正将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筑起了一道前瞻性的安全防线。


心血管内科“护心圈”团队荣获QFD创新型品管圈专场三等奖,参赛案例“基于QFD创新型品管圈构建冠脉介入手术患者全流程管理体系”首次通过质量功能展开(QFD),深度解析冠脉介入手术患者核心需求,并将其转化为可量化的改进目标。针对科室缺乏介入手术全程管理,患者普遍“重手术、轻康复”,出院准备度低,术后随访碎片化等问题,团队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突破传统管理边界,以PCI患者为核心,构建“术前评估 -术中安全-术后康复-长期随访” 的全周期标准化管理框架,为 PCI 患者提供全流程闭环服务,赋能医疗护理提质增效。
此次成绩充分彰显了创新医疗管理模式、深耕内涵建设对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价值。山医大一院将始终坚守医者初心使命,持续聚焦医疗质量提升与服务效能优化,健全全周期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多学科协同联动,推动医疗服务从技术精进迈向品质升级,全力打造区域医疗服务新高地,为增进民生健康福祉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为健康中国建设筑牢根基。
供稿:护理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袁丽荣
制作:张文华
初审初校:商临萍
复审复校:温晓丽
终审终校:程红
发布:董希秀